七遊小說

登陸 註冊
字:
關燈 護眼
七遊小說 > 詩相 > 第十三章 《望月》

第十三章 《望月》

-

當月球軌道上繞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球的黑暗麵對著地球,這時叫朔,是農曆每月的初一,古人們這天的月亮稱為朔月,又叫新月,不過這天的月亮往往肉眼看不見,隨著月亮繞地球公轉兩三天後,也即農曆初三、四這兩天,我們能看見的月亮似弓形呈小銀鉤樣,詩人白居易曾在九月初三夜時寫露似真珠月似弓。當月球繞行至地球的後麵,被太陽照亮的月球麵正對著地球,這時叫望,一般在農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日,這兩天的月亮稱為望月,也叫滿月,月影呈圓形,我們有“十五月亮十六圓”的俗語,不過常常把將農曆十五的月亮叫做望月,尤其是農曆八月十五這天的望月,很多人都會抬頭仰望它,因為這天早已經演化成為深入中國人骨髓的中秋節。從天文學角度來看,望月是指農曆十五時的月亮,受人們最為關注的望月則當屬中秋節,古典時期的中國文人曆來有悲秋情節,再加上古人缺乏現代天文知識,而產生對月亮的崇拜情節,因此中秋節這天的圓月成為最易觸動人們心緒的望月,現在的中秋節對普通民眾來說,成了一家人齊齊整整的團圓夜,故演變成家好月圓慶中秋的優良傳統文化。

皎皎空中孤月輪,三五共盈盈之時,尤其是中秋節這天的皎潔月光,容易激發人們的思緒,記得有一年在月圓之日,在趕回家的路上無意抬頭望遠方的看到前方皎潔的月光,才豁然想起是十五夜,頓時在腦海中顯現唐代詩人王建的詩句“今夜月明人儘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隻要不下雨,彎月掛在天空中是人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對於常見之物,人們自然會產生惰性,然而十五晚上的月亮不一樣,一般是一月中最為明亮的時刻,是人們最容易舉頭眺望的夜裏,猶如李白最為淺顯易懂的古詩《靜夜思》所寫的那樣,舉頭望明月。看到皎潔的月光,多會觸發情思,對於那些精通詩詞歌賦的人來說,才思湧現便會揮手一筆便會作詩,因此我們能讀到多首古代文人因望月而創作的詩篇,小孩子的啟蒙詩《靜夜思》便是詩人李白望月時創作的,上麵提及的詩人王建,在明月之夜創作了《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玄宗時期的一位出自嶺南的宰相張九嶺,在看到皎潔的月光後寫下了他的名篇《望月懷遠》。因望月而留下經典詩句的遠不止李白和張九齡等人,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曾有文人墨客留下望月詩篇,不過我們能賞析到的佳作多是出自唐代,望月詩篇的天花板想必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和王建的《望月寄杜郎中》次之,再次之的還有詩人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和李群玉的《望月懷友》等。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的這首望月詩因首聯“海生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意境宏闊而備受後世文人的稱讚,這首詩是張九齡受到政治排擠而被罷相後的作品,與其《感遇》十二首係列是差不多同時期的作品,對於廁身高位的張九齡來說,罷相到地方任職自然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故有安慰自己的詩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這首詩正是這樣的背景下所作,張九齡在失意時,看到皎潔的月光,鬱悶的內心使得詩意大發,便留下了這首經典作品和《感遇》係列詩。詩的大意是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你我雖各在天涯卻可仰望同一輪明月,故鄉親人埋怨月夜漫長,整夜無眠的思念情人,熄滅蠟燭憐愛滿屋子裏的月光,我披衣在屋內徘徊深感夜露寒涼,無法忍受未能將月光捧給你,但願能夠與你在夢鄉相見。從詩的大意中可以看出,這是一首月夜懷念遠方親人的詩篇,是作者遠離家鄉後,看到盈盈月光後觸發思念之情而寫的,也是遭受貶謫後內心鬱悶後激發才思而寫的。

首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開篇“海上明月共潮生”一樣具有雄渾廣闊的意境,月出東鬥是平常的自然景象,但是經過詩人的醞釀下成為備受稱讚的經典名句。描寫望月的詩詞歌賦很多,前者有辭賦家謝莊在《月賦》寫的“隔千裏兮共明月”,後來者有北宋詞人蘇軾的名句“千裏共嬋娟”,嬋娟即月亮的意思,顯得更具有文化積澱,在不同的文學體裁中以不同的手法描寫明月,相體裁衣卻達到了一致的藝術效果。“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即表示詩人對著月亮而久不能寐,甚至達到整夜通宵無眠的狀態,長夜漫漫,自然的很思念遠方的親人,上承前兩句遠在天涯但可共賞明月之意,用語行雲流水,凸顯古詩的氣韻。第五、六兩句“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是滿屋子的明亮的月光,吹滅照明的蠟燭,憐愛這麽皎潔的月色,披著衣服在門庭裏徘徊,思緒濃烈,這兩句深刻的描繪出作者深夜無眠的場景。最後兩句“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像我們鑒賞古詩詞中的直抒胸臆,表示雖無法將美好的月光捧給你,但願可在夢鄉裏與你相見,化解我濃烈的思念之情,這兩句中用“不堪”字眼,巧妙的用消極用詞呈現出自己的真摯情感,意境深遠,若非情到濃時想必無法道出此句。

《望月有感》

(唐)白居易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乾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從詩題可以看出,白居易因望明月而創作的這首詩,這首詩有段序言,寫到“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意思即是說,自從河南地區經曆戰亂後,因漕運受阻致使關內一帶饑荒四起,我們兄弟幾人因此流離各自在一處,因看見明月而有所感想,於是即興賦詩一首抒發自己的懷想。序言中,還提到這首詩是寄給身處浮梁的大哥,於潛的七哥,烏江的十五哥及在符離和下邽的弟弟妹妹,還有弟弟妹妹若乾,其中名叫白行簡的弟弟因著有《李娃傳》和《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而較有曆史名氣,白居易也叫白二十二,即自己在家族裏麵排行第二十二位,足見白居易同輩的兄弟姐妹之多,在古代也隻有鍾鳴鼎食之家纔能有這麽多的兄弟姐妹,再者,晚年的白居易圈養歌伎三十多位,也充分表明白居易家裏資財及世業的豐厚。從白居易這首詩可以看出,望月時分是容易激發詩人們的感懷情緒的,才得以賦詩,張九齡的名作《望月懷遠》同樣如此,他在院子裏徘徊的望著皎潔的明月,思念親友的情緒湧上心頭,從而賦詩成佳作。當然,望月隻是誘因,真正讓詩人情思湧現的原因,多是詩人處於境遇不佳狀態,猶如白居易在詩中提及的時難年荒和骨肉流離。或許是因為白居易受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影響較深以及非常強的共情能力,他的很多詩篇都充分反映出底層老百姓的艱辛生活,他所創作的《賣炭翁》中最矛盾的經典詩句“可伶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應是很多人都知曉的名言,從兩句詩句足以展現出白居易對基層百姓的人文關懷精神,猶如這首《望月有感》提到的戰亂以及骨肉流離,對白居易的影響無非是時難年荒世業空,而對於很多老百姓卻是麵臨生存困境乃至失去生命的危險,但是白居易在詩句中所白描的,多是普通百姓的境遇,可見他被譽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可謂實至名歸。

白居易望月而賦的這首七言律詩言簡意賅,時局艱難遭遇大荒,世代家業蕩然成空,彼此兄弟之間分散各地你西我東,戰亂過後的田園荒蕪寥落,骨肉逃散在異鄉道路中,從這首詩首聯和頷聯可知,戰亂對任何人都有很大的影響,白居易人生軌跡主要是中唐時期,這個時期藩鎮割據,藩鎮節度使爭權奪利可以不服從朝廷,聽調不聽宣,甚至輕而易舉的發動叛亂。從首聯可以看出,白居易家裏有世代相傳的家業,因戰亂使得產業損失巨大,骨肉兄弟們為了生計,抑或為了維持家業不得不離鄉背井,各奔西東,頷聯則寫到,雖然戰爭結束了,但是戰亂帶來的田園荒蕪,骨肉親人仍流離失所,前兩聯以白居易的自身經曆和所見所聞而描寫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無窮無儘的災難,乃至自己的家業都受重大影響,至於那些基層老百姓,落得個土地荒蕪流離失所的境地。接著詩人在頸聯“弔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中以“雁與蓬”作對比,形容手足分散天各一方,猶如紛飛千裏的孤雁隻能形影相弔,辭鄉流離就像深秋裏斷根的蓬草隨風飄蕩,這兩句形容戰亂中的難民頗為貼切,傳神的反映出人民流離失所的悲涼,揭示了人民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尾聯“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則是作者的抒情之言,用自古以來就令人無限遐想的“明月”點出詩題之意,想著兄弟幾人分處五個地方,也隻能通過共同的明月寄托相思之情,遙望同一片天空下的明月,想必分處五地的兄弟也和自己一樣因思念彼此而淚流垂下。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采用家常用語,抒發了人們共有而不是人們輕而易舉可道出的真情實感,整首詩未借用典故也不事文藻,話語淺白平實但是蘊意精妙,是一首淳樸真摯,引人共鳴的佳作。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儘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詩人王建在中秋月圓之夜想起遠方的朋友杜郎中而創作的七言絕句,此詩題目下註明“時會琴客”,表明詩人是在佳節時朋友相聚,並非自己獨自吟詩。寄杜郎中,表明是郵寄給朋友的,但是詩題標注會琴客,可見是作者在中秋佳節時,是有與會彈琴的朋友共同賞月,不過這位近在咫尺的琴客,想必冇有遠在他鄉的杜郎中重要,這種情形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看似一群親朋好友開開心心的聚在一起欣賞圓月,而主人翁內心想的卻是遠方的他。這首詩前兩句“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采用了工整的對仗手法,“中庭地白”有點類似李白詩句“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的感覺,即中庭在月色的照耀下,地麵卻給人白淨的錯覺,樹棲鴉應該作者聽到的結果,在夜色下,想必難以目視到鵲鴉棲息在樹上,它既描寫出鵲鴉棲息在樹枝上的動景,又烘托出夜裏的寂靜,冷露無聲濕桂花則是進一步渲染中秋月圓之夜,描寫出中秋時間寒氣襲人,而桂花怡人的情景。最後兩句“今夜月明人儘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直接描寫作者內心的秋思之情,月明之夜,人隻需抬頭仰望便能看見,似乎告訴遠方的朋友,儘管人人都在賞月,但隻有我有秋思之情。作者自己望月之時有濃烈的懷人之情,明明是想念遠方的杜郎中,卻偏偏說“秋思落誰家”,意思即告訴遠方的朋友,我並不知道秋思會落誰家,采用留白的方式告訴朋友,我的秋思是不是落到你那裏,這種寫法看似無理,然而卻凸顯詩人的藝術手法高超,表現的意蘊深沉有內涵,而且采用“落”字恰到好處,給人生動形象的感覺,好似作者對朋友的想念之情像清輝的月光一樣灑落到朋友那裏。

不知道是否是因為現代注重古典文學的宣傳教育,還是張九齡的這首《望月懷遠》過於有教育價值,這首詩竟然出現在兒子讀幼兒園的教科書裏,令我耳目一新的是,尚處於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便開始學習這麽有意境的詩篇,更為意外的是,從網上看到一些家長從幼兒園開始便教孩子背誦一些成年人方能讀懂的詩篇。在教導孩子背誦古詩詞時,深刻的領悟到,孩子在老師的教導下,學習方麵遠比父母教導來的快且效率高,也即很多時候,父母敦促孩子學習知識確實不如教師有效率,論學習知識,老師重要於家長,不過要想真正讓子女成才,父母教育卻遠比老師重要,因為教師的責任隻是教導基本知識,而成才的責任在於父母。

描寫十五夜月圓的詩句很多,尤其是中秋節的詩詞更多,悲秋情節濃鬱的中國文學,秋思則是曆久彌新的主題,儘管今人很難像古人寫出很有詩意的作品,但是秋季的月圓之夜的確容易讓人徒增蒼茫遼闊的心境,在中秋節的月圓之夜更容易激發人們的秋思之情。中秋望月之作,最為出名的恐怕要屬蘇軾的《水調歌頭》,也是中秋望月時思念遠方的親人,思念遠方的弟弟蘇轍,寫出經典名言“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這句和張九齡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在思想境界上相似,是人們望月時產生的最為真摯動人的情感表露。

-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