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遊小說

登陸 註冊
字:
關燈 護眼
七遊小說 > 詩相 > 第二十二章《望》

第二十二章《望》

-

望,遠視也,顧名思義朝遠處看,是“看”的一種特殊形式,首先是遠距離的看,如組詞一望無垠,其次是帶有心理活動的看,如組詞盼望、希望和期望等,其與看的區別核心便是在於有無帶心理活動,看是泛指人之眼睛能見到的,如在旅遊度假區見到旖旎風景,謂之看風景,如比喻能看到對方的頸項和脊背時,我們有成語望其項背,則是帶有能趕上人家的心理期望。看是廣泛的狀態,而望多是吸引人們的目光去注視,注視的過程中有了心理活動,如我們所熟悉的成語望女成鳳望子成龍,則是典型的心理追求,古代文人采用“望”字時多是心理有強烈活動時,如在明亮的夜晚時,李白思念家鄉時才寫出舉頭望明月,張若虛想念遠方的他時,寫“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登高望遠是古今人們幾乎一致的閒情雅興,優秀的詩詞歌賦是需要作者由內而發,冥思苦想而作的辭賦詩歌頂多是文人們的練習之用,難登大雅之堂,詩詞創作向來是先景後情,方能借景抒情或觸景生情,登高望遠能見到尚好的風景,因此文人騷客們喜歡登高作賦、望遠吟詩,今人們登高美其名曰為鍛鍊身體,其更深一層次的也是借景“舒”情,為此分享幾首簡短詩詞,領略千年前古人們“望”出來的情感幾何。

《野望》

(隋)楊廣

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

斜陽欲落處,一望黯消魂。

《野望》出自隋明帝楊廣之手,作為一位窮兵黷武的皇帝,受囿於傳統成王敗寇的評價體係,楊廣在正史裏麵的評價頗為負麵,因此我們的曆史教科書會用他諡號隋煬帝,不過從長遠曆史角度來看,《哈佛中國史》卻從多維度稱讚了楊廣的功績,主要稱讚隋明帝楊廣開科舉和大力開鑿大運河對中國曆史進程的影響深遠。論皇帝所能推動的大工程項目而言,楊廣推動的大項目如開創科舉製度,開鑿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三次東征高句麗等,無一例外都是對後世頗具長遠影響的工程,可謂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如後繼的唐代,繼續發展科舉製度,繼續開鑿大運河後合稱隋唐大運河,將洛陽定為東都並時不時當作首都來用,唐高宗及女皇武則天時期還依然需要東征高句麗,也即到唐代第五位皇帝時,還在推動隋煬帝楊廣要推動的大項目工程,本應該是幾代帝王要做的事情,楊廣卻一股腦的全部開拔,遺憾的也正是也因為此,他終得一個身死國滅的悲劇收場。就是這一位在教科書上抑或在《隋唐演義》裏麵的“昏君”楊廣,卻是一位頗有文采的詩人,這首《野望》便是他的代表作,別看是這麽簡單的一首五言絕句,對後世頗有影響,如宋代詞人秦觀的《滿庭芳》則借用了《野望》的詩句,甚至有人認為元代馬致遠的《天淨沙》也有受這首詩影響,其次他的另外一首作品《春江花月夜》也被後世引用,提及《春江花月夜》,一般人都是默認為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殊不知隋代楊廣早用此詩題作過一首清麗婉轉的詩詩篇。秉承不褒貶政事和臧否人物的觀念,楊廣不管從政事上麵抑或詩詞文學上,都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從這點來說他無疑是成功的。

以《野望》為題賦詩不是隋明帝楊廣的專屬,唐代大名鼎鼎的詩人杜甫也喜歡就此題作詩,楊廣作為隋朝統治階層核心人物乃至後來登極為帝,平日裏想必很少出冇在鄉郊野外,即使到鄉野也多半是率兵出征時期,因此從詩題可想而知,這首詩大概是楊廣跨馬郊外,見到平日裏在宮殿中見識不到的東西,激起了他內心不一樣的心緒,方能留下這首唯美的佳作。這首詩開頭“寒鴉飛數點”描繪了寒鴉在天空中翱翔,寒鴉飛一般是孤獨和漫無目的的象征,飛數點的描寫表現出鴉群的稀疏,刻畫出一幅蕭瑟的風景之感,第二句“流水繞孤村”,或許是作者在鄉野繞過孤零零的村莊,流水通常用來形象時間的流逝,孤村代表荒涼的意象,結合第一句來看,就是作者看見一片蕭瑟荒涼的鄉野孤村之景。後兩句“斜陽欲落處,一望黯消魂”則是情景結合之筆,即太陽即將落下時的夕陽景象,這樣的景象通常與衰敗結束相關,通常勾起文人們心中落幕的感傷情緒,正如李商隱所言“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一樣,望著斜陽景象,內心沉鬱之情和失落的心緒油然而生。夕陽西下,斜陽落處,在古代文人特別喜歡吟詠的景象,如範仲淹寫到“山映斜陽天接水”,近代偉大政治家寫“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和韋莊的名句“夕陽唯見水東流”等。

《望嶽》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嶽》是大詩人杜甫攀登泰山的五言律詩,記憶中,它是曾出現在語文課本中的一首詩,因其尾聯“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而廣為人知,今日人們攀登山峰,好像也喜歡在群山中找到最高的那座山去攀登,站在高峰頂點,環顧四周自是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望嶽即遠看泰山的意思,東嶽泰山作為五嶽之首,又名岱山或岱宗,古代有多位帝王到泰山山頂進行封禪的宗教儀式活動,泰山所在的山東省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和魯國的地盤,故山東有齊魯大地的雅稱,知曉這些基本的文學常識便好理解其首聯“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即巍峨的泰山是如何的雄偉壯觀,齊魯大地鬱鬱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難以儘言。頷聯“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描寫泰山自然風景,描繪泰山薈聚了千種風景,山的北麵和南麵分隔成不同的景象,此句表達出泰山,都在極力表達泰山之高,致使山峰南北兩麵不同的風景,迎著太陽這側為陽,背麵為陰,用“陰陽割昏曉”凸顯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頸聯“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寫出詩人望嶽產生了登頂的想法,層層白雲盪漾在心中的溝壑,即將投林還巢的鳥翩翩飛入眼簾,用“決眥”表現出作者看泰山縹緲夢幻的美景時,像是著迷一樣需要睜大眼睛去看。尾聯“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要表達的意境是讓大家要學習這首詩的根本原因,從這兩句詩看出,詩人登上高高峻的泰山後表現出來的心胸氣魄,猶如這兩句詩所言,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攀登高峰後可以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句詩也引領現代人,享受攀登高峰後可俯視一切的快意感覺。

《望嶽》是杜甫年輕時作品,通過描寫泰山氣勢磅礴的氣息,抒發自己攀登絕頂後傲視一切的壯闊氣概,洋溢著年輕蓬勃的朝氣,因此這首詩成為他年輕時的代表之作,我們所學杜甫的大部分作品,顯然與這首詩風格迥異,這首詩無疑是杜甫登高望遠時的詩作,三十多年後,處於漂泊狀態的杜甫,登高遠眺後作出一首七言律詩《登高》,顯然遠遠勝過《望嶽》所想要表達出來的思想情感和意境。年輕時,詩人充滿了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中老年時,詩人毫不掩飾的訴說自己的悲涼與孤獨,儘管詩人誇張的詮釋了寫作時的心境,不可否認的是,青年與中老年時的兩種人生狀態,想必也是大部分人所類似的精神狀態,年輕時攀登山峰時充滿著青春激情,年老時登山多是感慨良久,品讀杜甫的這兩首詩便見分曉。原本到洛陽應舉的杜甫,卻不幸落第而歸,可能因為年輕尚不知日後生活和仕途的艱辛,杜甫開始了漫遊齊魯大地的樂滋滋生活,於是看到泰山巍峨雄偉的景色,攀登高峰抒發自己的朝陽氣質,可想而知,年輕時杜甫不會因一時科舉落第而氣餒,可以雄赳赳氣昂昂的攀登東嶽泰山,還能熱情洋溢的讚美泰山自然風景,流露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表達自己尚能登高絕頂俯瞰一切的雄心壯誌,從這首《望嶽》也可見年輕對杜甫的積極意義,當然對任何人的一生都是積極的。很多人處於杜甫作《望嶽》的年紀時,儘管冇有豪情壯誌,但是對人生多是持積極心態的,然而人至中年,消極悲觀的傾向普遍越來越明顯,杜甫大部分作品呈現出來的經曆及心境變遷與大部分人相似,可能是杜甫作品備受讀者喜歡的原因之一。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麵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

《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作品,詩題中的洞庭即位於湖南省的洞庭湖,作為湖泊,洞庭湖與位於江西的鄱陽湖、江浙的太湖和安徽的巢湖並無二致,然而在文學上,洞庭湖卻遠勝過其他湖泊,唐宋時期諸多文人過來打卡並留下筆墨,卻少見其他湖泊上留有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早在劉禹錫之前,孟浩然在欣賞到洞庭湖美景時,寫下一首乾謁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寫此詩目的是想得到張九齡的賞識引薦,不過孟浩然的履曆可知,孟浩然應該是冇有受到張九齡的提攜,張九齡甚至可能冇有一丁點迴應。通過孟浩然這首詩讓人明白,對於廁身朝廷高位的張九齡抑或其他人而言,不太可能引薦一個頗有才華卻與自己毫無利害瓜葛的人,這也適用於在職場,不會因你有才華而提攜你,所以纔會讓人自以為懷纔不遇,不過自認為懷纔不遇的也大有人在,不獨缺孟浩然,乃至與孟浩然交好的李白,總之從孟浩然的《望洞庭》詩中可知,人不能抱有幻想,僅僅變得有才華是遠遠不夠的,領導可能因為你有才華而對你提拔,而不能認為領導獎掖你是因為你有才華。猶記得中學期間,詩詞賞析時的參考答案常是作者抒發“懷纔不遇”的鬱悶之情,現今看來考試有點將學生帶偏的錯覺,若乾年後很多人大學畢業闖蕩社會,猛然發現歲月蹉跎卻未能在職業或事業上有所成就,“懷纔不遇”成為他們第一反應中的原因,殊不知“懷纔不遇”隻是對境遇不如意的一種托辭。

劉禹錫的《望洞庭》是描寫自然風景的一首詩,其前兩句“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麵無風鏡未磨”,作者看到的洞庭湖水色和秋月交相輝映,湖麵風平浪靜時如同未打磨的鏡子,兩相和和鏡未磨形象貼切的表現出洞庭湖風平浪靜時,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有一番朦朧之美,勾勒出秋夜明月裏洞庭湖天水一色的相和畫麵。後兩句“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詩人從近看洞庭湖的湖光山色的景象遷移到君山處,在浩輝銀色下,洞庭湖上君山顯得越發青翠,洞庭護水越發清澈,山水渾然一體,遠遠的望去猶如晶瑩剔透的銀盤裏,放了一顆令人十分喜愛的青螺。曾經在晴日裏遊覽過離家鄉不遠的鄱陽湖濕地公園,湖的四周也是青翠的小山環繞,湖水呈青綠色,遙望遠處的確有湖山一色的意象,若是在明亮的夜裏,應有劉禹錫所言的“湖光秋月兩相和”的意境,卻不曾有文人墨客在鄱陽湖留下劉禹錫《望洞庭》式的美學詩篇,更冇有像張孝祥留下“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裏湖光”的美學妙句。此詩中最為妙筆生花的詩句為“白銀盤裏一青螺”,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山色,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別有心裁的將洞庭湖風光描寫的清新雅麗,不僅凸顯作者高超的美學感悟力,更能彰顯出作者驚人的藝術功力,表達出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寄托了詩人高清卓絕的情致,作這首詩時,劉禹錫尚處於其仕途的二十三年低穀期,還能描寫出如此美學色彩的詩篇,這與他一生秉承積極樂觀的心胸有莫大的關係,也是劉禹錫詩篇值得一品的重要原因,這首詩曾被晚唐詩人模仿,如有首詩名為《題君山》,尾句寫到“一螺青黛鏡中心”,顯然如同劉禹錫這首《望洞庭》的變體之言。

登高望遠也好,舉頭望月也好,詩人們這些動作後,留下精彩詩篇陶冶我們的文學藝術情操,今日的我們,望遠亦可觸發我們的情思,然而通過學習古代優秀文人留下的名篇,得以讓我們登高遠眺、望遠注目時、觸景生情時可以與之共鳴。隋明帝楊廣的《野望》,雖不是教輔書中能出現的,甚至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這首詩的存在,作為教科書中《天淨沙.秋思》的延伸之作,是有利於讀者延展其對作品的深度理解。品讀杜甫的《望嶽》,可將其與三十年後的名作《登高》對比欣賞,可粗淺的探析杜甫不同年代的心境變遷,可移入大部分人生不同階段的心靈感受。賞析劉禹錫的《望洞庭》,同樣可以拓展至別人的詩句,不同之人在同樣的景象之下,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千差萬別,正所謂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從不同的作品中尋找出可品讀的共性,想必是任可人皆有的共性。

-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