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遊小說

登陸 註冊
字:
關燈 護眼
七遊小說 > 詩相 > 第二十五章《歌》

第二十五章《歌》

-

歌曲,抑或用高雅的詞匯音樂,由歌詞和旋律有機組合而成的聽覺意象,是日常生活中最能表達思想情感的藝術形式,也是藝術家對人世間的感受及迸發情感的真實反映,更是普及度最為廣泛的藝術,一首歌抑或一支樂曲,都有其獨特的蘊意和內涵,通過音樂的方式,它能夠觸動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引發共鳴和產生共情。音樂、歌曲是眾多藝術形式中最為平民化的,而藝術形式中的雕塑繪畫、電影戲劇、舞蹈表演、書法等,都是需要千錘百鍊的經曆,學唱歌是最為簡單的,隻要聲帶音質好,高歌一曲都是很容易的事情,兒童聽著歌曲自然而然就可以學唱,當然成為藝術家同樣需要千淘萬漉的辛苦。近些年來,人民物質生活得到巨大進步,精神世界也開始同步得到提升,藝術學習熱應運而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為了彌補自身缺乏藝術素養的遺憾,紛紛大手筆投入孩子的藝術教育當中,使得孩子們放學後,還有學不完的繪畫、舞蹈、鋼琴等,週末還不得儘情的放鬆休息,要送去各式各樣的藝術班學習,當然在藝術熱崛起的時候,籃球、足球、網球等熱門的體育項目也開始風靡,但隻有音樂、歌曲最容易為大眾所觸及到,致使古今的熱度相差無幾。

今日我們所欣賞到的古詩詞,在古代多是以歌的形式演唱出來的,最為有利的例證是唐代教坊曲發展成為詞牌名,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成為詩,合樂的稱為歌,不過現代統稱為詩歌,如我們經常稱為文學瑰寶的唐詩宋詞,則是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詩歌。唐宋時期的詩歌一般有比較高的格律要求,且有詩言誌、詞抒情的說法,他們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猶如歌曲一樣是抒發人內心感受的藝術表現形式,傳統詩歌需要作者掌握嫻熟的藝術技巧,按照韻律要求,用精簡凝練的語言,嚴密的章法以及充沛的情感,更為重要的是豐富的意象體現能力,進而集中表現作者或者人類精神世界。提及詩歌抑或詩詞,最讓人容易想到的是唐詩宋詞,因為唐宋時期的文學達到了古典中國時期的巔峰,不過早在先秦時期,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便已成型,且影響後世的詩歌文學發展,乃至影響到唐宋時期的詩歌發展。

翻閱《詩經》三百篇,常有風、雅、頌三種詩歌形式和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直到今天,賦、比、興三種手法依然在現代詩歌文學中適用,而風、雅、頌為代表的詩歌形式慢慢開始演變。先秦時期,中國古代文學以《詩經》為代表,其次為《楚辭》,演變至秦漢時期,逐步有了古體詩和辭賦,因此有了詩詞歌賦概稱傳統中國文學,據學者考究得出,直到東漢末期《古詩十九首》的出現,形成了唐詩的雛形,在此期間,政府裏麵有個名叫樂府的機構,負責收集民間百姓演唱的民歌,那時很多篇目便采用“歌、辭、行以及歌行”為題記載流傳,如我們熟悉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便是以敕勒歌為題,辭以《木蘭辭》和漢武大帝《秋風辭》為代表,歌行以曹氏父子的名篇《短歌行》和《燕歌行》為代表,這些標題的古詩,演變至唐代還有一定的市場地位,如唐代詩人高適以《燕歌行》為題作詩。如今,很多傳統的詩歌作品已經淹冇在曆史長河中,反倒是唐詩宋詞還可以熠熠生輝,得到廣泛的追捧,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古代很多逐步淹冇的詩歌是唐詩宋詞的源頭,上麵幾首出自秦漢時期以“歌”為題的古詩,甚是感覺值得以饗喜愛詩歌文學的朋友。

對中國象棋有所瞭解的人,都清楚對戰雙方的分界線內寫著“楚河漢界”四個古體字,這四個字出自秦朝末年的曆史典故,即持續了四年的楚漢爭霸,嚴格來說未足夠四年,對戰的雙方分別為西楚霸王項羽和漢高帝劉邦。以成功論,漢高帝劉邦無疑是勝利者,以後世知名度角度看,由於文學作品和影視電影的傳播作用,創立大漢王朝的劉邦,好像還遜色於失敗者項羽,造成劉邦聲譽知名度不如項羽的根源,想必與司馬遷的曆史钜作《史記》有關,司馬遷就個人傾向來看必然是“同情”項羽的,以《項羽本紀》為題記載項羽的英雄事跡,拔高評價的態度描寫項羽,這個傾向影響後世兩千多年。楚漢爭霸中失敗的項羽,在四麵楚歌的垓下,自忖不能脫身,向部下哀歎的表示,八年起兵經曆經曆幾十餘場戰鬥未曾敗北,遂可稱霸天下,如今被困,不是不會打仗,而是天要亡他,在這樣的心境下,寫下了他存世作品《垓下歌》。楚漢爭霸中成功的劉邦,創建大漢朝,這對形成大一統的中國及華夏文明的延續有積極貢獻和深遠的影響,中國主體民族稱為漢族,語言文字稱為漢語漢字,有大一統的漢王朝有莫大的關係。為了穩固初立的王朝,劉邦分封了一批異姓王,最為讓人熟知的便是韓信,分封異姓王也帶來了後續的難題,王朝穩定發展後,中央朝廷與各異姓王的矛盾越來越深,致使各異姓王相繼造反,不過劉邦的政治謀略猶如能夠勝擊敗項羽一般,相繼解決了異姓王的叛亂,《大風歌》便是劉邦親征擊潰了淮南王英布後,還軍途中順路經過自己的家鄉沛縣,將昔日的親朋好友匯聚一起共飲歡唱時即興的詩歌作品。

《垓下歌》

(秦漢)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的這首《垓下歌》,句句不離“兮”字,是典型的先秦《楚辭》的寫作風格,可能那時語言尚未發展到很豐富的地步,故多用這些語氣助詞,從首句可可知,到項羽的體能應該是很厲害的,力拔山、氣蓋世足以反映項羽應該體型魁梧,是個典型北方大漢形象,史記中記錄他“八尺餘,力能扛鼎”,作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項羽在古人眼裏係“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堪稱中國曆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因此這首古詩首句可謂是項羽本領的真實寫照。強大的體能固然是了不起的優勢,尤其在農業生產時代,更為重要的肯定是頭腦,猶如現代社會一樣,強大體能在腦力聰穎的加持下,方能發揮更多的效用,不瞭解曆史真相的人會誤以為項羽隻有匹夫之勇,其實這是對項羽的誤解,破釜沉舟與背水一戰的典故足見項羽有謀略。《垓下歌》第二句“時不利兮騅不逝”,項羽對於自己最終敗北而亡的原因歸咎於天命,雖然是消極的看法,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好比是楚漢爭霸初期,項羽本來是占優勢的,或許是項羽喜歡將戰功集中於個人身上,未能提攜一些具有才華的將領,使得初期跟隨他的將領相繼倒戈,尤其韓信和英布為代表的將領投向劉邦,最終使得楚漢爭霸的形勢逆轉,而項羽兵敗如山倒,項羽失敗的緣由又好像從他的性格方麵尋找一些答案,不過人之性格,消極的去看,或許是與生俱來的。傳統評價體係中,成王敗寇的評價方式簡單直接粗暴,如在描述朱元璋的電視劇中,陳友諒一直是個壞角色形象,而項羽是個例外,他是曆史上少有能比成功者更受歡迎的“失敗者”,晚唐詩人創作七言絕句《題烏江亭》,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作有《夏日絕句》,高度評價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近四年的楚漢爭霸,四麵楚歌的項羽被困於垓下,即使被困,他還是帶領部分人突圍到烏江邊,千年後的晚唐詩人杜牧以事跡作詩《題烏江亭》,寫到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在杜牧看來,項羽不應自刎烏江,而是度過烏江帶領江東子弟捲土重來,不過從項羽《垓下歌》看來,被困垓下時的項羽,已經消極悲觀了,因此纔會感慨如詩中第三句“騅不逝兮可奈何”。項羽被困垓下的悲觀情緒,元朝末年起義軍領袖之一的陳友諒,國共內戰期間的國民黨領袖蔣中正,想必會有類似的心態,對於曆史上如楚漢爭霸抑或爭奪天下的人來說,關鍵時候戰敗則是猶兵敗如山倒,基本上是無法捲土重來了,因為兵敗導致士氣渙散、人心惶惶,並且起初支援的世家子弟也開始考慮從新押寶進而倒戈相向。項羽在麵對自己的失敗時,知曉他的霸王事業將要煙消雲散,他此時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虞姬,陪伴他南征北伐的美人虞姬,他知道自己一旦身死,虞姬將要麵臨的命運將會是難以想象的悲慘,於是不禁感歎“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項羽麵臨絕境時的悲歎,這簡短的語句中蘊含著項羽對虞姬刻骨銘心的愛,虞姬知曉處境時也非常悲傷,眼含淚水舞劍自刎而亡。項羽與虞姬之間的淒美愛情故事,是這首詩中背後最為人感觸的故事,並且這個故事也常出現於西楚霸王的影視作品中,項羽與虞姬的愛情篇幅是必有的情節,尤其是他們相續自刎的場景,這可能是影視文學喜歡鼓吹愛情之美的緣故所致,曾經的輝煌者在四麵楚歌的時候,最為放心不下來的,隻有深愛的女人,而無數江東父老則是以無顏相見之辭推脫。

《大風歌》

(秦漢)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風歌》隻有三句,在中國曆代詩歌史上是極其罕見的存在,三句是都代表著一個廣大的場景與宏闊的心境,都是句句含有“兮”字,或是是他們那個時代詩歌的特色,三句所表現出來的胸襟,都在指向這位作者是帝王的氣派。首句大風起兮雲飛揚,即大風吹來,浮雲飛揚,這裏可能寓意群雄競逐,而天下開始亂也,符合他剛剛親征平定叛亂的心境,雲飛揚的寓意美好,遂被武俠小說《天蠶變》引用為英雄人物的名字。第二句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用威字生動的表明各路諸侯臣服於大漢朝,直接描寫出劉邦平定叛亂後的得意心境,讓天下不安分的勢力重歸大漢朝統治之下,而他自己路過故鄉沛縣,大擺宴席,告訴鄉親父老們,在鄉親們眼中不起眼的他如今榮歸故裏,八麵威風,威加海內。尾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也就說,即便是出身不顯赫的他經曆群雄競逐後,因為得到猛士方能守住四方,使得他榮登皇帝寶座,此次親征叛亂順利而返,也是因為得猛士而守好四方。在看似積極含有激情的《大風歌》中,劉邦也透露著悲音,據記載劉邦與故鄉沛縣親朋好友歡唱跳舞時,表現出慷慨傷懷,樂極而泣的樣子,或許他明白平定叛亂隻是穩固他創立大漢朝的一部分,猶如第三句所言,他需要得到猛士守住四方,或許透露著他平定淮南王叛亂後陷入躊躇滿誌的心境,對自己曆經艱辛創建的江山基業透露著內心的憂慮。《大風歌》無疑是帝王詩,帝王詩中除了李煜這個淪為階下囚寫出悲恨不已的詩詞外,多數是表現積極情懷的,畢竟成功時都是想著建立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這時候創作詩歌,必然要言誌。

《易水歌》

(戰國)荊軻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兩千多年前的詩歌,很多作品已經失佚,除去項羽《垓下歌》和劉邦《大風歌》外,戰國時期的《易水歌》因“風蕭蕭兮易水寒”讓人們熟知。《易水歌》的作者是荊軻,荊軻刺親王的故事,世人或許有所耳聞,這首詩歌便是荊軻去秦國刺殺親王前餞別之際所作的一首詩歌,語言簡潔直白,卻意味深長。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返,風蕭蕭的將易水河吹的很冷,壯士去了將再也不回來了,說明刺殺親王的重要任務將是有去無回的,據史書記載,為壯士餞行時,高漸離擊鼓,荊軻悲歌,這個場麵甚是悲壯,因為去刺殺親王就像到虎穴和龍宮裏一樣危險,英勇無畏的氣概,仰天長歎都能形成白虹。這首詩歌是作者荊軻受燕國太子丹的委托,準備去刺殺秦王時高唱的悲歌,或許現代人難以理解荊軻為何答應太子丹的請托,因為這個任務完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個曆史典故真假幾何不得而知,不過荊軻這種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則是熠熠生輝,經久不息的流傳於世。

《李延年歌》

(漢)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漢語中,有諸多形容女子姿態和美貌的成語,好比因古代四大美女而起來的閉月羞花和沉魚落雁,這些成語來源都有典故,同樣高度讚美女子的成語傾國傾城,想必是源自漢代的《李延年歌》,這首詩歌是漢代宮廷音樂節李延年的作品,題目直接用其名加上歌字組成,可見在遙遠的秦漢時代,詩歌命名較為簡單。這首詩歌大意是,北國有一位美人,有用舉世無雙的美貌,他嫻雅而脫俗的性情,不屑與眾女為伍,她隻要對守城將士瞧一眼,便可令城池失守,倘若對君王送秋波,國家便可慘遭滅亡的風險,寧可是傾國或傾城,也不要喪失獲得佳人的好時機,畢竟盛世佳人不可再逢。傾國傾城,形容女子舉世無雙的絕色美貌,儘管是誇張的說辭,他能留存至今,必有他背後經典的曆史典故,據曆史記載,這個典故與作者的妹妹有關。李延年之妹李夫人是漢武帝的寵姬,漢武帝素有雄才大略的美譽,然而在女人麵前,他儼然和眾多的文人墨客一樣,會有自己的寵愛傾向,而作為宮廷音樂家的李延年,有機會藉助此詩歌將自己妹妹引薦到漢武帝身邊,並且妙麗善舞的李延年之妹果然不負所望,得到了漢武帝的寵愛,得到皇帝的寵愛意味將會給家族帶來榮耀,這也正是李延年所期望的。

吸引讀者的有時候不是詩歌本身,而是它背後蘊含的意義和深藏的曆史故事,其背後不可常人所熟知的典故,往往比詩歌本身更具有魅力,以上幾首古老的詩歌,都是兩千多年前的作品,但他們背後的故事,還有著經久不衰的流傳度,尤其是西楚霸王和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